深圳市委常委郑红波、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院士、香港研究资助局主席黄玉山教授、澳门科技厅厅长谢永强博士等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开幕式。
大湾区作为整体发展创科已经成为事实
论坛中,理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滕锦光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滕教授认为,香港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应用研究与产业化相对薄弱,且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科学装置”。受土地、产业链、市场等因素的限制,香港目前暂未具备做大型转化研究的条件,更需要与大湾区的其他城市进行协同。
以理大培育的独角兽企业海柔创新、正浩EcoFlow等为例,不少有香港基因的初创公司在孵化到一定程度时,会选择深圳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土壤。这些成功案例正说明了大湾区本身作为一个整体,发展创科已经成为事实。
科研融入湾区战略 人才培养是重要议题
在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主持的“校长沙龙”环节中,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岭南大学候任校长秦泗钊教授、深圳大学副校长周辉教授围绕“科研融入湾区战略 构筑湾区科创高地”的主题进行了探讨。
发言嘉宾认为,促进大湾区科研发展并使之发挥影响力,既需要重视大科学装置与研究平台的建设,也需要优化科研队伍结构,还需要完善大湾区的人才优势互补。其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人才是重要议题,这包括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基础扎实、多学科贯通的“T字型人才”,并为创新创意思维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土壤。
科技协同 政策助力 完善湾区科创生态圈
在“圆桌论坛:跨域科创融合发展与政策”环节中,主持嘉宾、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长陈清焰教授抛出了“灵魂拷问”:什么在阻碍着跨地域的科创融合?为什么很多时候大家要舍近求远?
香港研究资助局主席黄玉山教授认为,科技协同是大湾区协同创新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相比于深圳,香港在科技工业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需积极“抢企业”、真正地将海外和内地的科技企业引入香港,将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澳门科技厅厅长谢永强先生从科技政策方面解读跨地域的创新融合。他指出,澳门注重与大湾区及其他地区的机构协同合作、推动创新发展。特区政府通过直接的资金引导以及顶层设计的组织,与内地及葡语国家进行有规范的协同,如联合资助科技项目、科技合作专班等。
作为斑马星球科创加速平台创始合伙人,洪为民博士分享了跨地域创新协同过程中需要应对的挑战:产业合作离不开对市场需求的认知,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可能成为创新路上的绊脚石;建立创新人才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旋转门”,才能真正将大学的研究与企业进行更好地结合。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周文港博士为政策机制建言献策,并提出了“共商、共建、共管、共用”的八个字原则、呼吁粤港澳三地政府携手发布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
多管齐下 推动深港知识转移与创新创业
活动的第二场圆桌论坛聚焦“深港知识转移与创新创业”。在理大行政副校长卢丽华博士的主持下,发言嘉宾共同探讨如何实现深港两地更顺畅的知识与技术互联互通。
此外,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新建先生分享了2018年成立的天使母基金,目前已经走过了5年的发展历程,以及新时期母基金的发力重点和新的举措。卢丽华博士在圆桌论坛总结发言中表示,深港两地应发挥各自优势、跨区联动、协同发展,解决创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人才、资金、市场匹配等难题,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加速推动大湾区国家重点实验室融合发展
在“圆桌论坛:跨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融合与发展”环节中,主持嘉宾、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院长谭力海教授回顾了自1984年以来,国家重点实验室近40年的发展历程,以及新时期国家重点实验室所肩负的国家战略层面的使命。
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绍平教授、理大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杜雪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分中心主任王文雄教授则分别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分享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如何兼顾前沿领域和产业需求、如何利用大科学装置吸引人才,以及平台建设和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路。
大湾区研究院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
活动第四场圆桌论坛中,在香港青年科学家协会主席吴池力博士的主持下,香港公匙基建论坛主席陈婉华女士、京港学术交流中心总裁徐海山先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李学金教授围绕大湾区研究院的建设现状、机遇与挑战展开了精彩讨论。
发言嘉宾表示,研究院作为区域内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大湾区研究院在发展的过程中,需思考的问题包括如何与企业协作、如何提升自身造血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如何将研究院的科研转化与人才培养职能相结合。此外,面对三年疫情造成的设备与人才的断层,研究院应如何将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活动最后,香港可持续技术基金会会计及金融学教授、理大内地发展总监陆海天教授发表了闭幕致辞。
陆教授表示,深港澳科创的合作水平和专业化、精细化程度相比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区域之间深层次、广领域、大规模的合作局面仍有待形成。实现跨域科创、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于善用三地的比较优势、互惠互利,并通过降低交易成本的政策与机制来促进合作。而作为高校,理大也正不断探索跨域合作的有效模式,在符合理大所长、地方所需的前提下,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落地转化。
相关链接
香港文汇网《深港澳协同创新论坛在深举行 共商探讨粤港澳跨域科创合作》
读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深港澳协同创新论坛成功举办》
光明融媒《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硕果累累,为城市高质量建设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视频在线
深圳卫视《湾区创未来》官方视频号:湾区创仔
往期回顾